书包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05节(第1页)

此时此刻,桓温什么都明白了……

游戏规则

当初,前燕被桓温逼得眼看就要亡国,这才向前秦割地以求援助。前秦派出二万兵支援,可等桓温一撤退,前燕就不认账了。

做人的道理是:许诺了就要给。不给,就等着以后拉青丹。

公元369年底,桓温刚刚撤军,前秦重臣王猛即挥师三万讨伐前燕。倘若前燕遵守承诺,然后与前秦联手南下,不仅桓温翻身无望,恐怕连东晋王朝都会就此玩完。然而,前秦和前燕两国火并,正好给桓温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叛变投燕的袁真很倒霉。他之前有没有被东晋公卿卸磨杀驴姑且不论,如今,他刚一归顺前燕,却又赶上秦燕两国交战,这下,前燕也没工夫搭理袁真了。公元370年4月,袁真郁郁而终,之后,袁真的儿子袁瑾继续据守寿春城。

这年秋天,桓温率二万大军围攻寿春,同时,又派刘波率五千兵进驻石头城就近震慑朝廷。这位刘波即是早年司马睿的亲信重臣刘隗的孙子。

四个月后,寿春城被攻破,桓温特意把袁瑾一族押送到建邺斩首示众,借此威慑朝廷。顺便补充一句,就在不久前,前秦重臣王猛也攻克邺城,并俘虏了前燕皇帝慕容暐。至此,前燕灭亡,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中国大地呈现出南北二分的局面。

随着袁氏一族被灭,桓温开始考虑一个问题——自己是不是能取代司马氏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了。

他问郗超:“此番平定寿春,你看能否洗刷北伐失败的耻辱?”这话的背后含义,是问郗超以他目前的声望能否称帝。

郗超想了很久,最后摇了摇头道:“不能。”

桓温默然。

郗超看桓温没说话,又言道:“您如果不做出些震惊天下的大事,恐怕难以服众。”

“你想说什么?”

“臣建议您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如此一来,声望足以威震四海。”

桓温缓缓颔首。

郗超为何给桓温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在郗超的构想里,未来有三种局面。

最佳局面是维持现状。桓温和朝廷两强并立,井水不犯河水,自己和父亲郗愔便在这两股势力间玩对冲,实现家族利益最大化。

其次才是桓温取代晋室,但这么干很可能让父亲蒙受损失。另外,改朝换代的变数很大,再往后情况如何,谁都没法预测。

最差局面,是桓温称帝后几大家族全都不服,不可避免再度爆发内战,最终闹得两败俱伤。

郗超必须要尽一切力量阻止最差局面发生。既然桓温有心称帝,他只能帮桓温办得尽量稳妥。总的来说,郗超个人与桓温并没利益冲突,这也是桓温如此信任郗超的原因。但郗氏全族则跟桓温的追求有些出入。

废掉当朝天子司马奕已是板上钉钉的事,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究竟拥立哪位皇室成员登上帝位?桓温与郗超经过一番商议,决定立司马昱为帝。

很多人怀疑桓温拥立一个跟自己斗了二十多年的政敌当皇帝是不是脑子进水?实际上,桓温已经把这个问题想得很透彻。立谁并不重要,一旦托上皇位就是傀儡,重要的是必须让废立大计顺利进行。常年来,几大家族全都唯司马昱马首是瞻(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司马昱也是被几大家族托起来的傀儡),桓温想立新皇帝,阻力最小的无疑是立司马昱,这也不失为一个安抚(或者说是讨好)几大家族的机会。

公元371年冬,桓温开始在坊间散布谣言说司马奕是同性恋且患阳痿,司马奕的男宠又跟嫔妃通奸生下儿子冒充龙种。由此,皇室声望一落千丈。

公元372年1月4日,桓温率军进驻建邺,朝野惊恐。

当夜,在皇宫佛堂内,已历经三朝皇太后(司马聃、司马丕、司马奕)的褚蒜子正独自跪在佛像前口念经文,燃香祷告。四下一片寂静,褚蒜子甚至能听到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声。她知道,马上就要出大事了。

一炷香还没有烧完,一名皇宫近侍忽然像丢了魂一样,跌跌撞撞跑进佛堂。

“太后!大司马有奏表送到。”

该来的总会来的。这封奏表的内容,正是要求褚蒜子以皇太后的身份下诏废司马奕,立司马昱。

褚蒜子拆开奏表,草草扫了几行,就不再往下看了。她取过笔,直接在奏表下批示了几句话:“此乃社稷大计,容不得我反对。我虽心如刀割,但也无话可说。”如此,褚蒜子算是默许了桓温的决定。

桓温要废立皇帝必须走皇太后这道手续,这和魏朝时司马师借郭太后之名废黜曹芳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权臣通过废立皇帝树立威信;另一方面,纵然全天下都知道废立是出自谁的主意,但权臣却不好亲自动手,这就是政治的形式主义。

两天后,1月6日,朝廷百官全部会集于皇宫太极殿,褚太后正式下诏宣布废立。

司马奕披着件白布单衣,坐在牛车里哭哭啼啼出了皇宫。随后,桓温率百官前往会稽王府,迎接司马昱登基。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